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巴音郭楞金融监管分局(以下简称:分局)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总局和新疆局、地方政府工作安排,充分发挥“监管指挥棒”作用,迅速行动,推动金融资源更有效地向乡村振兴战略倾斜。
一、持续树好监管引领“风向标”。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发展目标。印发辖区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通知作为全年涉农金融服务工作统领性文件,将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等重点领域,脱贫人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群体,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粮大县等重点区域纳入金融服务重点,明确十余项专门举措,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金融供给、提升服务质效。二是加强监管考核,确保落实质效。结合辖区“三农”发展实际情况和不同类型银行机构经营特点,构建普惠型涉农贷款差异化考核机制,设定激励约束目标,综合运用审慎会议、监管提示、考核评估等多种形式,推动银行机构找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定位。三是落实尽职免责,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机构将普惠金融纳入经营管理绩效考核,制定专项信贷计划,持续推进容错纠错制度落地,逐年提高减责、免责力度,同时对“三农”设置差异化监管考核指标,提高涉农贷款的不良容忍度,激发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内生动力。如,农行巴音郭楞分行构建业务发展、客户建设、风险管理、推广创新、定性评价和示范支行六大类指标评价体系,将小微企业条线考核情况与分管行长绩效挂钩,并对简式贷、票据置换等产品实施重点产品计价。
二、打好金融支持这套“组合拳”。分局紧紧围绕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相关工作部署,积极引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紧扣经济建设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创新驱动等方面融资需求,满足多元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需求,进一步强化金融精准服务力度。一是推动银行加大产品创新。针对涉农产业链、特色农业产业、农户等研发推出“新棉通”“疆棉云贷”“棉易贷”“小微企业‘玉米贷’”“农机具贷款”“农贷通”等涉农信贷产品,支持辖区棉花等粮棉产业,助力解决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融资需求。推出“网贷通”“棉农贷”等线上金融产品,具备纯线上、纯信用、额度高、手续简便、即时到账等特点。二是强化保险“托底保障”作用。2024年6月30日,辖内人保财险巴州分公司率先签出棉花收入保险全疆第一单,为巴州尉犁县3.17万亩、轮台县1.1万亩的棉花提供高达11137.33万元的风险保障。目前已有四家保险机构承办棉花收入险,并在巴州试点县域尉犁县和轮台县实现全覆盖,承保面积4.49万亩,提供风险保障1.17亿元。推动商业性节气指数保险在巴州成功落地,已为364亩小麦、玉米提供风险保障14.56万元,实现保费收入0.81万元,赔付0.89万元。三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强信贷资源投入,解决农户农企融资难的重要手段。分局督导各机构尤其是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农村经济主体融资功能。截至2024年9月末,累计完成行政村整村授信1004个次,覆盖农户30.82万人次,并依托“信用村建设”授信评级,针对农户需求创新的信贷产品共37个,贷款余额52.27亿元。
三、办好乡村振兴这件“民生事”。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中心工作,主动服务经济大局,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活水普惠万家,助力小微企业增强活力,促进就业稳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强化风险保障。一是持续巩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水平。指导辖内各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工作力度,由解决基础金融服务覆盖向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增强金融服务功能转变,截至9月末银行业县域及以下设立标准化网点279个,其中乡镇设立标准化网点131个,占比46.95%;保险业县域及以下设立标准化网点126个,其中乡镇设立标准化网点104个,占比82.54%,对县域及偏远行政村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增强。二是“三农”领域金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围绕产业振兴、产融结合等实施意见,积极推动金融资源精准配置和有效供给。截至2024年9月末,辖内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84.19亿元,较年初增加37.25亿元;巴州保险业为辖内广大农民提供风险保障77.86亿元,覆盖承保农户2.55万户,同比增加9.93%。三是多层次医疗卫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巴州已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四重保险保障体系,对贫困人口实行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等倾斜政策,实现“一站式”医疗结算服务,有效防止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截至9月末,累计保障119.2万人次,报销医疗费4874.52万元。同时为全辖居民提供全民意外险保障,覆盖1095.09万人,提供风险保障7315.22亿元,赔付1064.69万元。
(巴音郭楞金融监管分局 周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