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来自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金融从业者,我怀着“求知若渴、问道江南”的初心,跨越山海的求知之旅来到苏州大学,参加为期五天的赋能培训。这段从孔雀河到阳澄湖畔的求学之旅,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认知格局的突破。培训紧扣“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主题,从全球经济格局到中国金融安全,从政策解读到风险防控,为我们构建了立体化知识框架。我将从“学、思、践、悟”四个维度结合培训内容,向大家汇报心得体会。
一、“学”科技赋能与红色基因的双重滋养
(一)科技浪潮中的中国力量。张老师以《我国科技浪潮的演变》为开篇,带领我们回顾了从“两弹一星”到人工智能的跨越历程。特别是DeepSeek大模型的实操课,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对金融行业的颠覆性影响。沙家浜的芦苇荡曾是新四军的“天然屏障”,而如今的数字化转型则是银行业的“新战场”。我们要像革命先辈利用地形智慧作战一样,用科技思维突破业务瓶颈,在合规框架下拥抱创新。
(二)“一带一路”与金融担当。韦刚老师关于新疆金融机构发展机遇的讲解,让我看到金融在国家战略中的枢纽作用。沙家浜军民鱼水情的故事,与“一带一路”倡议中“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一脉相承。作为金融从业者,我们要以红色精神为指引,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区域发展中践行使命。
二、“思”风险防范与合规文化的辩证统一
顾教授《聚焦中美关系防范金融风险》的课程,让我意识到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沙家浜革命历史中“严守纪律、机智斗争”的精神高度契合。当前,我们面临的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与客户投诉处理挑战,本质上是风险防控与服务能力的双重考验。未来工作中,我们需将“合规即生命”的理念融入血液,像革命先烈严守秘密一样坚守职业底线。
三、“践”知行合一与服务为民的初心践行
(一)数字化转型中的客户思维。通过《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与客户投诉高效处理》课程,我学习到“同理心”与“专业力”是化解矛盾的关键。既要依靠科技工具(如DeepSeek模型辅助分析),也要回归服务本质,用“店小二”精神赢得客户信任。
(二)心理健康与团队协作的纽带。心理健康课上,老师强调“压力管理是生产力”理念提醒我: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需建立“知识过滤-深度萃取-体系重构”的认知升级机制。银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员工的身心健康与团队凝聚力。未来,我将以“芦苇精神”激励自己,在逆境中保持韧性,在协作中实现共赢。
四、“悟”红色精神与时代使命的同频共振
参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芦荡火种”的故事让我热泪盈眶。革命先辈用鲜血诠释了“忠诚、坚韧、智慧、奉献”的精神内核。作为新时代金融人,我们要将这种精神转化为三种力量:创新力:以科技赋能推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执行力:以合规文化筑牢风险防控防线;凝聚力:以红色基因激发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感。
以学促干,做新时代金融先锋此次培训是一次思想的淬炼,更是一次使命的召唤。我将以沙家浜革命精神为镜,把“金融报国”理念融入工作实践,筑牢风险防控堤坝,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改革创新先锋。最后,再次感谢巴州银行业协会搭建的成长平台!让我们携手同行,用知识深度与科技赋能,共同谱写巴州金融事业的崭新篇章。
新疆银行巴音郭楞分行 王玉华
2025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