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有幸参加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银行业协会组织的“数字化转型与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及合规文化建设”高管培训班。培训课程设计科学、内容前沿,既有国家宏观战略的解读,也有行业技术创新的实践分享,更涵盖了压力管理与红色教育等综合素质培养内容。通过多位专家学者的深入讲解,我对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路径以及合规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一、学习内容与感受
本次培训课程围绕主题“数字化转型与银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银行业未来”展开,并融入压力管理与红色教育等人文元素,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立体化知识体系。
(一)金融强国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薛善华老师主讲的《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课程,系统梳理了我国金融改革的历史脉络,并指出金融强国的核心在于服务实体经济、防范系统性风险以及深化改革开放。课程中提到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等关键词,让我意识到银行业需从粗放式扩张转向精细化服务,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助力国家战略落地。
(二)科技金融与数字化转型
张东驰老师关于“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的实践思考”的分享,结合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金融案例,揭示了“技术+资本”双轮驱动的产业升级模式,而赵朋朋老师对“AI大语言模型在银行业应用”的讲解,这让我看到人工智能在客户服务、风险预测、流程自动化、反洗钱管理等领域的巨大潜力。
(三)风险管理与合规文化
顾建平老师从国际视角分析了中美关系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强调银行业需建立“底线思维”,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和压力测试增强抗风险能力。岳娜老师的《多元化解平台》课程则聚焦客户投诉处理,提出“事前预防、事中化解、事后复盘”的全流程管理机制。她分享的“客户投诉的表象与真相”(即深入分析客户投诉背后想达成的目的)让我深受启发,意识到合规不仅是制度约束,更是服务理念的升华。
(四)宏观经济与行业趋势
谈育明老师以新经济周期为背景,剖析了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特别指出,新能源产业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结合将催生新的金融需求,如跨境绿色债券、供应链金融等,这对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压力管理与红色教育
吴铁钧老师的“情绪与压力管理”课程通过心理学实验和互动练习,教会我们如何在高强度工作中保持心理韧性。他的一句“你怎么可能给予别人你没有的东西!”,让我在要求别人的、管理员工的时候自省,而沙家浜革命教育基地的现场教学,则让我深刻体会到红色精神中的“坚守初心”与“团队协作”对现代金融从业者的指导意义。
二、反思与改进方向
(一)知识结构的局限性
在学习“AI大语言模型”课程时,我发现自己对数据模型的应用能力较弱,导致在开展工作需运用AI模型时难以准确提出问题大纲。未来需加强基础知识学习,例如通过在线课程掌握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
(二)战略思维的不足
在宏观经济分析课程中,老师多次强调“全局视角”,但我仍习惯于从本部门或条线出发思考问题。今后需培养“跳出银行看金融”的思维习惯。
(三)压力管理的实践存在短板
尽管心理健康课程提供了多种减压技巧,但在高强度工作中仍会陷入焦虑。计划制定“健身计划”,养成一个健康的身体以应对快节奏、大压力的社会、工作、生活。
此次培训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扩容,更是一场思维的革命。我深刻体会到,银行业的未来既需要拥抱技术变革的勇气,也需要坚守风险底线的定力,更需要以人为本的服务初心。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唯有将国家战略、技术创新与合规文化深度融合,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我将以此次学习为起点,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为银行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行铁门关兵团分行 赵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