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银行业庆祝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主题征文】
天津滨海农商银行库尔勒支行 姜云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治国理政、修身立业的深厚智慧。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金融领域的创造性转化,既坚守“诚信为本、合规经营”的行业底色,又融入“家国情怀、守正创新”的时代内涵。在新疆这片多民族聚居、地处“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土地上,二者深度融合,为金融业注入独特发展动能,不仅推动其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中彰显重要时代价值。
一、以传统文化筑牢诚信根基,夯实新疆金融业发展的群众基础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诚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美德,也是金融行业的生命线。新疆地域广袤,农业种植人口占比高,多民族群众对金融服务的信任度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活力。中华传统文化中“言必信,行必果”“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念,为构建新疆金融诚信体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撑与实践指引。
在农村金融领域,新疆金融机构将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以“面对面沟通、心贴心服务”的方式,为农民提供信贷支持。例如,部分银行推出“棉花贷”评定机制,参考农民的邻里口碑、履约记录,简化贷款流程,无需抵押即可发放小额信贷,帮助农民购置改良作物。这种基于“熟人社会”信任逻辑的金融服务,既契合了新疆多民族聚居的社会特点,又将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价值观转化为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让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金融服务的温度,逐步建立起对现代金融体系的信任,为新疆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群众根基。
此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家国观念,推动新疆金融从业者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新疆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主动学习国际贸易规则、跨境金融知识,为中哈边境口岸的商户提供跨境结算、汇率避险等服务,助力新疆成为向西开放的“金融桥头堡”。这种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实践,不仅提升了新疆金融业的服务能力,更让传统文化中的家国理念在新时代金融实践中焕发新生。
二、以传统文化涵养廉洁风气,筑牢新疆金融业风险防控防线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注重道德自律与心性修养,“吾日三省吾身”“慎独则心安”等思想,与金融行业廉洁从业、审慎经营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新疆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交汇之地,金融风险不仅关乎经济安全,更牵涉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因此,以传统文化强化廉洁教育、涵养行业正气,成为新疆金融业稳健发展的重要路径。
新疆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将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融入行业治理。一方面,通过举办“弘扬清廉文化 建设廉洁金融”主题演讲比赛活动,使得金融机构员工进一步深化了对清廉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了廉洁自律意识,在思想层面筑牢了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为营造风清气正的金融从业环境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自行开展推动家风建设与廉洁教育活动,鼓励员工传承“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的传统家风,以纯正家风约束个人行为,从源头上减少金融腐败风险。同时,多家银行机构将“家风建设”嵌入员工行为管理,开展“廉洁家风座谈会”“家风助廉承诺书”及“优秀家训征集”等特色活动,把家庭伦理约束作为组织制度约束的重要补充,构筑起“机构+家庭”双层联动的风险防控机制,从源头上遏制道德风险与操作风险。
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也为新疆金融业在创新与风控之间寻求平衡提供了哲学启示。在发展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等业务时,新疆金融机构既主动响应政策与技术趋势,又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合规先行”的原则。例如,在普惠金融服务拓展中,通过“双语服务终端”等方式打通偏远地区“最后一公里”,同时建立贯穿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既提升了服务覆盖率,也有效抑制了不良资产的发生,实现了金融服务“普”与“惠”“效”与“稳”的有机统一。
三、以传统文化激发创新活力,打造新疆金融业特色发展引擎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理念,又为新疆金融业结合地域特色创新提供了方法论。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新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能源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相结合,成为新疆金融业创新发展的关键。
在旅游金融领域,新疆金融机构挖掘“丝绸之路”文化内涵,推出系列特色产品。例如,部分金融机构开发“旅游经营贷”,为民宿经营者、旅游纪念品商户提供低利率贷款,助力新疆旅游业从“观光型”向“体验型”升级。这些创新不仅让传统文化元素成为金融产品的“加分项”,更将金融服务深度嵌入新疆旅游产业链,实现了“文化+金融+旅游”的融合发展。
在民生金融领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仆情怀,推动新疆金融业聚焦弱势群体需求。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新疆金融机构推出“绿色产业贷”等产品,结合企业的社会责任、民族团结贡献度给予利率优惠;在农牧区,通过设立“普惠金融服务站”,配备通晓双语的金融专员,为各族群众提供存取款、信贷咨询、防诈骗宣传等便民服务,有效改善了基层金融生态环境。这些实践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济世情怀,也使金融服务更加贴合新疆多民族、多层次的现实需求。
四、以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新疆金融业的时代价值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疆金融文化建设,不仅能提升新疆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更能在多民族交流中传递中华文化认同,彰显“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时代价值。
新疆金融机构注重将民族文化元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打造特色金融品牌。例如,部分银行推出以“麦西来甫”为设计灵感的银行卡,在卡面设计中融入民族歌舞元素,同时在卡的使用说明中加入“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传统文化理念,让各族群众在使用金融产品时,既能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又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此外,金融机构还通过举办“消费权益宣讲”“金融知识宣讲”“防电信网络诈骗宣讲”“国家安全观宣传”等活动,让文化传播与金融服务相互促进,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国际交往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疆金融业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随着新疆与中亚国家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新疆金融机构在提供跨境金融服务时,主动介绍中华文化中的“互利共赢”“天下一家”理念,推动建立基于文化互信的金融合作关系。例如,在与哈萨克斯坦银行合作时,通过分享“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诚信故事,增进双方对彼此金融文化的理解,为跨境结算、货币互换等合作奠定基础。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金融合作,不仅提升了新疆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力,更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文化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疆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神滋养,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则为其赋予了时代内涵。在二者的融合中,新疆金融业既坚守了“诚信、廉洁”的行业根本,又创新了“特色、惠民”的服务模式,更在促进民族团结、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了时代价值。未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挖掘与转化,新疆金融业必将在推动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书写更多“文化赋能金融”的新篇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治国理政、经济民生与修身立业的深厚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文化,正是这一传统文化在金融领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秉承“诚信为本、合规经营”的行业根基,又注入“家国情怀、守正创新”的时代精神。在新疆这片多民族共生、文化多元、地处“一带一路”核心区的热土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金融实践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区域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赋予文化动能,还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等方面展现出重要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