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已度玉门关

——我的支付变迁与新疆70年
2025-09-26 12:48 / 查看:25

【巴州银行业庆祝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主题征文】

新疆银行巴音郭楞分行 谢醒瑜

七十年,于历史长河不过一瞬,于新疆这片滚烫的热土,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80后金融人,我亲身体会着身边最细微也最深刻的变化——支付方式的更新换代。它如无声的指尖春风,悄然穿越千山万壑,改变着我们的日子。这变化虽小,却像一条小溪,汇入了新疆七十年来奔腾向前的河流,是金融力量服务边疆、造福百姓最生动的证明。

钱包的“蜕变”

我的童年记忆里,现金是生活的“主角”,却也带来不少烦恼。犹记大巴扎一位卖烤包子的大姐,为找开一张百元钞票,翻遍油腻的零钱袋,一枚枚硬币清脆碰撞,是市井烟火里最原始的金融声响。那时,钱包是出门的“盔甲”,也是心头的负担。陪母亲去银行存钱,她总把那个鼓鼓囊囊的旧钱包紧捂在怀里,挤公交时身体微微侧倾,那份警觉,是现金时代特有的生存密码。辽阔的新疆,路途即是风险,怀揣现金远行,那份对“万一”的隐忧,让每一次交易都裹挟着无形的重量。

塑料卡片的大变化

后来,银行卡像一颗颗小星星,点亮了新疆的城市和乡镇,带来了金融服务的第一次“升级”。银行网点如雨后春笋般,从首府延伸至县城。那张薄薄的“塑料卡片”,成了我们这代人对“现代化”的初体验。在玉器城的玻璃柜台前,只见售货员拿出POS机,买玉石的顾客从容一刷,“嘀——”的一声响起,交易就完成了。这声音,代替了数钱的沙沙声和找零的叮当声,是安全和效率的象征。银行卡,像一把钥匙,初步解开了物理空间的枷锁,让资金的流淌跨越了戈壁与山峦,为新疆特色产业的脉动注入了新活力。

支付码点亮生活烟火

当移动互联网的风吹进新疆,微信、支付宝这些“新玩意儿”,像星星之火,很快燎原。一场“指尖革命”席卷而来,开启了“一部手机走新疆”的轻盈时代。如今再访大巴扎,喧嚣依旧,烟火更浓。每个摊位前都贴着醒目的二维码,召唤着顾客来交易。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选中了心仪的货品,指尖轻点,买卖已成。找零的等待、验钞的谨慎,都化作了手机屏幕上一闪而过的数字。通过手机支付,网购的米面粮油不多久就能送到家门口。曾经因山河阻隔而受限的生活半径,被这无形的“指尖金融”无限拓展。移动支付,实现了金融阳光的“无差别普照”,它让天山南北、大漠绿洲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平等共享数字时代的便捷红利。它不仅点燃了蓬勃生机,更成为吸引四海宾朋、体验大美新疆的闪亮名片,让“遥远”不再成为“隔绝”的代名词。 

流淌在年轮里的金融诗行

回望这趟从现金到卡片再到手机的旅程,仅仅是支付工具的更替吗?这分明是一首流淌在新疆七十年发展年轮里的壮丽金融史诗!

诗行里,是普惠之光:移动支付如星火燎原,让最偏远的角落也能平等拥抱现代金融的温暖,让维吾尔族的馕香、哈萨克族的奶茶、汉族的手艺在多民族便捷的交易中情谊愈浓,共同织就团结进步的锦绣图景。

诗行里,是科技之翼:一部手机打破了距离和效率的限制,让新疆的辽阔不再意味着迟滞,新疆壮美的风光,正敞开怀抱欢迎每一个人。

诗行里,是赋能之脉:便捷的支付让买卖更红火;高效的通行让各地联系更紧密。金融的活水,通过这创新的脉络,精准浇灌着棉花、林果、能源等特色产业的沃野,支撑起公路、电网、信息网络的钢铁脊梁,滋养着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幸福的田园,为新疆的团结、稳定、长治久安注入不竭的金融动能。

作为一名普通的新疆金融人,我心中充满自豪。我所从事的平凡工作,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金融的温度和力量。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新疆金融人,必将以拳拳赤子之心,赓续奋斗,用创新与奉献的笔墨,与天山儿女并肩携手,在这片充满无限希望的热土上,共同续写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更加璀璨夺目的金融华章!